刀郎的《罗刹海市》讽刺了什么?

益多网 0

《罗刹海市》的讽刺性没有那么狭隘,外人不要只盯着自己臆想的“往事”与“恩仇”大肆渲染。那样,是对作者、歌者的不尊重。因为这种子虚乌有的臆测拉低了作品原有的高度。他讽刺的是世相,而非个像。我认为,这首歌是刀郎传承传统文化的实验性创作,网络大众群而起之,将其定位成刀郎对娱乐圈一些重量级人物的 “复仇”之作。咳,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对艺术创作有理想的人,哪里会记仇,且用十年来逞口舌之快去报网友们认为的“私仇”呢?

我循环听歌数遍,第一印象是这首歌里埋了很多知识点。文学上,有“罗刹海“出自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虚构的“罗刹国”,说马户“两耳傍肩三孔鼻”是《聊斋志异》中形容国相的;“黄蜂尾上针”出自《封神演义》。

1690531239727.jpg

这首歌的高级之处,我觉得还在于,刀郎不仅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在传承的同时,在广泛地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譬如他歌中所唱“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第一遍听这首歌,耳畔出现“维特根斯坦”之名时,我就激动起来,这不就是那位在童年就提出“如果谎言对一个人有利,为什么我们还要说真话”之诘问的天才哲学家么?一查,果然。这位与海德格尔同年的欧洲哲学家,于1889年出生于维也纳。那一时期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中心,文学、哲学、科学、音乐领域,群星璀璨,出生于钢铁巨头之家的维特根斯坦,更是那群星中闪耀着熠熠光芒的一颗哲学之星。“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一百多年后的我,在读他的这句话时,并不认可,我甚至还写了一首叫《可以交谈的人更适宜沉默》的诗歌。但我对他的另一句话非常认同:“对某人谈他不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哪怕你告诉他,他也照样不能够理解。”这也是,在很多场合,我更愿意保持缄默的缘由吧。这首歌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刀郎在结尾处哲学地提升了整首歌的艺术性。

“不要玩弄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最后,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结束我对这首歌的理解。至于刀郎创作这首歌的心境、想法,过度解读,只会暴露自己的狭隘,甚至龌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