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水特别多,入夏,下了几场,及至半夏时节,小中大雨次第登场,把刚刚生成的暑气一扫而光,带给人几分舒心,几分清凉。趁着这雨天,我静坐窗前,手捧心仪读本,于古诗文中聆听夏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乐章,独享一份无碍无挂的安宁。
初夏时节,“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蒙蒙细雨打湿了楝花,南风吹拂,枇杷也渐渐成熟了,远远望去,那金黄色的果子,挂在枝头,在树叶的掩映下,半羞半露,犹如琵琶半遮面,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夏雨催熟了枇杷,也唤醒了荷兰。唐代诗人施肩吾在《夏雨后题青荷兰若》中写道:“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夏雨初晴,竹凉树新,雨水清洗过的空气清爽宜人,凉风吹拂,莲叶上的雨珠纷纷滚落,就像水银落在青玉盘上。这是荷的韵致,更是夏雨过后折射出的夏之韵味。
与施肩吾有同样感受的是宋代诗人欧阳修,他的《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词:“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鸣,池上细雨蒙蒙;雨声淅淅沥沥,滴在荷叶上发出细碎之声。轻读此词,仿佛置身于金色大厅,聆听一场清丽的音乐会,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宋人赵师秀《有约》带给我们的夏之景象。梅雨时节阴雨连绵,窗外蛙声点点,雨声阵阵,屋内夜色沉沉,青灯如豆,相约的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曾来,干脆自己跟自己下一盘棋吧,棋子敲在棋盘上,将窗前的灯花也震落了。此等诗意的夏雨,怎能不使人入心入怀呢。
诗人的笔触是多元的,吟咏夏雨的轻柔,也描写夏雨的急骤。宋代诗人苏轼在《有美堂暴雨》中就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夏日暴雨的壮美景象:“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这样的一场夏日暴雨,让游人猝不及防的同时,也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气势和力量。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唐代诗人韩偓的这首《夏夜》,借狂风、闪电、乌云、密林、明月等,把夏日人们常见的景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夏天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色与情感,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
同样是夏雨,陆游却另辟蹊径:“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一个美妙清新的雨后,就这样被诗人画一般呈现出来,无不令人心醉。这样一个宁静清丽的夏夜,人们可以放下尘世的羁绊,舒适地躺在凉席上,尽享难得一遇的美好时光。
古诗文中听雨声,听的是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洒脱与奔放;品的是“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的雨意和雨境;体验的是“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的豁然心境;参悟的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禅意禅境。
古代诗词对夏雨的吟咏,令人陶醉。现代文人对夏雨的描述同样令人留恋不舍。
沈从文笔下的《雨》:朝来不知疲倦的雨,只是落,只是落;把人人都落得有点疲倦而厌烦了。雨还是不知疲倦,只是落,只是落。瓦口上溜下来的雨水,把号房门前那小小沟坑变成一条溪河了。一连四个“只是落”,把夏雨的脾性描摹得淋漓尽致,平淡中透射出简雅的光辉。
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这样描述夏雨: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在余光中的笔下,夏雨分明就是一位弹奏键盘的巧手姑娘,她的纤手一弹,就奏响了晌午与黄昏,也奏响了人们枕边的梦。
汪国真《雨的随想》中,有这样的句子:“心晴的时候,天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天晴也是雨。”说到底,雨心即人心。夏天的雨,总是那样风风火火、激情澎湃,清清爽爽、干净利落。雨后的天空,也时有彩虹美丽着天际,美丽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