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段话说:
心理疾病最容易攻击的不是弱者,恰恰是那些精神强大,生来独特,甚至天赋异禀的人。他们无非被标准化机械化,被诊断为疾病,而那些麻木平庸的人,成为了正常人。
好家伙,当时看完这段话的时候,脑海里飘过三个字:真讽刺!
当一个人作恶的时候,是罪人;当一群人作恶的时候,就成了正义。污浊成为常态后,清澈就成了一种罪。
这让我想到人际关系中,最容易被排挤的,就是独来独往的那一类人。
还记得有次下班,路过某个部门,他们正打算聚餐。
有人问:高XX今天又不来吗?旁边一女的不屑地说:他不来,他可清高了。
在他们眼里,高XX不参加聚餐的行为,是不正常的,群体意识达成后,高XX就成了另类。
但事实真如此吗?据我观察,独来独往的人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早早知道了自己要什么,不甘于“同流合污”。
我有个朋友的姐姐,大学读的三本,家人都觉得她没啥出息,能找个像样的工作就谢天谢地了。
可是她并没因为学历妄自菲薄,大学的时候放弃社交,一心扑在阅读、投稿上。
好在努力没白费,她被一家公司看中,一毕业就邀请她去做百万大号的主编。
工作了几年后,辞职出来自己单干,回老家照顾爷爷奶奶,第一年光广告收入就破了80万。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她已经很成功了,然而,就因为大龄30未婚,被老家亲戚“围攻”。
亲戚说:女人光搞事业没用,这东西不靠谱,传宗接代才是正事。
好在她并没有受此影响,短暂情绪波动后,就回归了平静,她明白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不想随便开始一段感情。
几年后,更加讽刺的事情发生了,多年前劝她早点结婚的闺蜜,因为遇人不淑,生下孩子一年后,就选择了离婚。
闺蜜对她说:之前觉得你不结婚好傻,如今才发现,傻的是我自己。
但,我并不是想鼓吹“婚姻无用论”,我身边也有把婚姻经营的很好的女性。
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它背后的逻辑,和你必须为之所付出的代价。
我想说的是:请不要被社会洪流冲着走。
通俗来说,就是不要因为周围人说XX专业赚钱,就不顾自己的喜好,跟风栽进去。
不因为周围人说年轻人必须有工作,就随便选择了家公司,行尸走肉地活着。
不因为周围人说30岁大龄单身不好,就着急忙慌地抓个异性,匆匆进入一段婚姻,却又潦草收场。
其实,所有趋同行为的背后,折射的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未来的恐惧。
我很欣赏的戴建业教授说过一段话:
我觉得我们不管是有才还是物质,希望大家都能够真正地自信起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你搞得好的时候,顺风顺水的时候有期待,不算什么本事,我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搞不好的时候也相信自己,我干什么都能成,这样才行。
选择“少有人走的路”,必然充满艰难险阻,并且极有可能把你当成精神病来对待,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你的选择,所以只能试图用抨击来不断同化你。
而那些生来倔强,自主意识强,不愿意被规训的人,也越容易因为与之对抗而产生内耗或对抗失败,从而引发自我怀疑和各种心理疾病
这股“不被驯化”的力量并非人人都有,也并非人人都能守得住。
但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强化心里那股不被驯化的力量,只有这股力量才能帮助你冲破束缚,抵达极乐世界。
就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成为你自己,比婚姻、金钱、名利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