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的“处”字,含有躲藏、终止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故民间也有把“处暑”叫做“出暑”的。处暑,意味着酷热的天气结束。
处暑是一扇门,门打开,柔和的凉风就会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无比凉爽。此时,天高云淡,秋韵淡雅,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处暑的美无处不在。
处暑之美,美在季节的启承转合。处暑时节,是天地由炎热转为清凉、由喧嚣转为沉静的时节,这个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界的阳气向收敛闭藏转变,天地万物逐渐迎来一种新的生命状态。此时,虽“新凉”在望,但“秋老虎”的余威尚存,故民间又有“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的说法。处暑时节,碧空高远,秋云疏淡,阳光不再白得耀眼,变得纯净柔和起来。一场比一场凉的秋雨,让热闹的夏日开始沉静下来,人的心态也跟着柔和下来。秋日的静谧与成熟,令人心生欢喜。秋日的凉爽与平和,给人以冷静的思索,让人既充满理性,又满怀希望。
处暑之美,美在原野的五彩斑斓。处暑时节,原野清新而明媚。“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扁豆花开洁白如蝶,豆荚丰满如“螓首蛾眉”。此时,田里的芝麻割了,玉米掰了,棉桃儿挂满枝头,谷子泛黄染金,轻风拂过,禾香醉人。沿乡间小路徐行,紫薇不紧不慢地开着,胭脂色的花瓣,摇曳多姿。凌霄花爬满墙头,高举橘黄色的喇叭。茉莉花开,犹如身着素裙的女子,清雅而洁净……晚风里,月色皎洁,秋虫低鸣,乡村安详而静谧。最惹人眼眸的,是原野上的色调,由单一的浓绿渐渐涂抹上了绛、紫、橙、黄、赭,秋色绵延成一幅活色生香的油画,绽放出秋天独有的斑斓之美。
处暑之美,美在丰收的欢庆喜悦。处暑是万物成熟的时节。“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禀仓”。这些谚语,既是对农事的总结,也释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经过艰辛的耕耘,到了秋天,金黄的稻谷、饱满的玉米、胖胖的花生、红红的辣椒、养眼的菜蔬……满满都是劳动的成果,饭桌上也缭绕着秋的味道。收获后的大地,删繁就简,呈现出一派简约旷达之美。
处暑之美,美在亲情的殷殷感怀。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半中元节。民间有“七月半,拜祖先”的习俗。在这个由暖转凉的节气里,人们“慎终追远”,祭祀逝去的先人,表达一份怀念,寄托一份情思。或放河灯任其漂流,普度冤魂;或烧纸钱送衣箱,引渡亡灵通往幸福之路;或送鸡鸭消百病,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人世间的亲情,在处暑时节得以延续。
处暑之美,美在诗意的低吟浅唱。“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暑气散去,凉风徐徐,秋日的清爽扑面而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暑气渐消,蝉鸣依旧,倒是鸣声越发清越,越发穿透了。“处暑方过夜新凉,几番秋雨送秋光。”处暑,带着一点点凛然正气,又透着一丝丝飒爽之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一幅何等宁静致远的秋景画卷啊。“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瑟瑟,黄叶满地,勾起了诗人的万般愁绪和对家乡、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最富激情的是曹孟德的《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萧瑟,大海汹涌,海岛高耸,草木繁茂,虽已入秋,但丝毫没有凋衰悲秋的思绪,衬托了诗人雄浑大气的壮志情怀。
处暑之美,美在理性的过渡,美在华丽的转身,让我们在冷静之中多了几分掂量,几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