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推窗看天,似阴似晴,上班时也就没有带伞。走到半道,觉着头上脸上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轻轻抚绕,如有若无。站定,凝神静气分辨,才觉出原来是天空飘着的雨丝。时值初秋,自然算是秋雨了。雨很小,似牛毛,却比牛毛少了许多;如细丝,又比细丝柔了不少。如果不留神,几乎觉察不出来。这似乎不像是下在秦岭山中的雨,倒像是飘在江南水乡的柳絮,有一种细雨不湿衣的味道。这就难怪了,记得那年初秋去江浙,就遇到了这样的雨,于小巷深处购得一把油纸伞,却平添了一份累赘,让人撑也不是,不撑也不是。好在那伞小巧玲珑,可算做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家留做纪念,也不枉到江南一趟。
雨小归小,但却是实实在在地下着,人行道上的彩色路砖已是湿漉漉的了。似乎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些平时不起眼的路砖才显出了它本来的光鲜,这倒反衬出了小城往日的轻尘来——虽只有薄薄的一层,平日里几乎被我们忽略了,但它却是客观的存在着。我庆幸这样的轻尘,更感激这细小微凉的秋雨。身处小城,还有蓝天白云陪伴,不像繁华的大都市,动不动就是“十面霾伏”,这就是如今城市的通病,一旦得上了,要彻底根治,不伤筋动骨是难以见到成效的。雨水们却不管这些,总是顽童捉迷藏一般的无处不钻,带着一点刁钻的心思,试图要把被灰尘遮挡的世界翻找出来,亮在人们的眼前,我不知道这是揭短,还是一种提醒?正是秋凉如水的时节,人行道边的梧桐树叶已由翠绿转为青绿,有些带了一丝的黄,被这样的秋雨一淋,低眉垂首的样子,说不清是委屈还是喜欢,让人怜爱不已。
深吸一口气,空气中立即就会有清澈的土腥味漂浮起来,是一种什么味道呢?说不清,也道不明,倒像是眼前拉上了一道纱帘,内心朦胧着,却让人更看清楚了眼前的烟火气息——在淡淡的欢喜下面,有多少离愁别意,如秋叶一样把人间的世事演绎。
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是这浥轻尘的朝雨,如今落在秦岭南坡的小城,不知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渭城安在?青青客舍安在?魂牵梦萦的大唐安在?此刻,唯有秋雨中的空气愈发的清新了,透过雨丝,我仿佛看到了那高高举起的离别的酒杯和那无言以对的默默眼神,那是穿越时空的千古离别绝唱,情深意切,延宕千年,余音袅袅,千回百转,一不小心就触痛了我的灵魂,让我泪眼婆娑。
上中学时读柳永的词《雨霖铃》,每读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时,总认为清秋时节是“离别”的代名词,便对秋天生出一种恨意来。伴着时光的推移,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把四季归拢到一起,我觉得细雨绵绵的秋天,才更富于离别气质。秋雨轻柔舒缓,像梁祝十八相送,蜿蜒迂回,把缕缕离愁拉成万千丝线,剪不断,理还乱。特别是一个“浥”字,惟妙惟肖,在初秋的轻愁之上晕染出朦胧的诗意。
我喜欢这样的朝雨,更喜欢被秋雨“浥”过的时空,在这清秋时节,纵有离别的无奈,但更有重逢的身影,即使不能重逢,也有曾经相识相知的喜悦。因为纵然远隔千里,仍能梦魂相系,就像雨滴浥湿长亭外的轻尘,催生的将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