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们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教导我们”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小小年纪,没有社会阅历的我们,由此产生了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努力就会成功。这个错误的认知根深蒂固地指导着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我对这种认知产生怀疑是在高中时代。我那个时候的高中分文理班。我选择在理科班级里学习。那个时候,无论我怎么努力,我的物理和数学成绩就是上不去。我观察了班里物理和数学成绩好的人,大都是男生,他们看起来并不怎么努力,轻轻松松就能考出高分。那时候,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靠天赋。
进入大学后,我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他们家庭经济条件有好有差。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买衣服、出去玩、吃饭从不在价格上犹豫。条件差点的同学,在不花钱的地方能跟条件好的同学一起,但凡需要花钱的地方,他们总是找理由离开。
我来自农村,没上大学之前,自认为条件一般。上了大学,我亲眼见到一个宿舍的同学一日三餐的伙食费都难以保障。也见到了一个宿舍的同学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来的生活富裕感。一个宿舍里见到了两级分化的贫富差距。我又一次对努力就能成功产生了怀疑。
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父母是厂里上班的,每个月除了固定工资还有其他福利。20多年前,也就是90年代末,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厂里上班,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那个年代,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不久,国内物资短缺,开厂办厂算是踩上了时代的风口。在厂里上班的人,比其他行业的人收入高出很多。
经济条件差的同学,生活在山区,靠种植农作物换取生活所需。即使24小时劳作,收成也是少得可伶。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努力的不要不要的,可是呢,他们从事的工作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只能获取低微的收入。也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始就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无论你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想要的目的。努力的前提是,你选对了道路。
踏上社会后,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我们有4个大学同学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最有钱的是个体户,做纺织外贸生意。娶了个当地老婆,老婆家里做纺织外贸生意,他接过来做,正好赶上外贸出口好的时光,赚的盆满钵满,早早地住上了大平层,开上了豪车。其他三个都是打工一族,有在银行做的,有在证券公司做的,有在体制内工作的。
这四个同学,随着年纪的增大,聚会越来越少了。每次发起聚会的总是个体户老板,买单的也是个体户老板。这帮同学眼里,个体户老板属于成功人士,同学群里也是个体户老板最活跃。个体户老板常年在外跑生意,见识面广,胆子大,群里其他3个人看了群里发的光触交错、旅游、豪车,肯定是自叹不如啊,又或者有那么一些小小的心思——嫉妒或是悔恨,就是不会主动聊天呢?
所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认知。成年人的世界里,赚钱是唯一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