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生活

益多网 0

特别喜欢尼采的一句话,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ny how”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心中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就可以忍受所有的艰难困苦。

今天想说的倒不是艰难困苦,而是围绕着我和K爸经常探讨的一个话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假如我们一直相信,人性本善,即使是在遭遇不公,看见了太阳背面的阴暗,也仍然会坚持做——a good man。

常以为,一个人,在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关于人情冷暖的教育,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所以,也常常感恩父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传递给我们的人生信念: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老爸和老妈,不管是与亲戚邻里,还是与兄弟姐妹,都和睦相处,笑脸相待,家中只要来客人,都会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也从未曾见过他们为了争取一点蝇头小利,而与他人面红耳赤。

所以从小到大,甚至到现在,我也未曾见过太多黑暗和人心的勾心斗角。

1695023973561.jpg

所以小时候会觉得,天下的小镇应该都长得很像,小桥流水;小镇的人们,也应该都差不多,用蔬菜瓜果来增进邻里感情,用时不时地聚餐唠嗑来表达嘘寒问暖。

或许这样的个性,用实际一点的眼光来看,会让一个人初入社会,就被各种“捶打”,但侥幸的事,我遇上的都还是好人多。在身边的朋友们,遇到过的领导们,都有一颗良善的心。

自幼就有领导气质的老姐,从小便和老爸一样,擅长与人打交道,她见过更多更复杂的人性——但是,我常发现,她依然有一颗火热的滚烫的心,对身边的人报之以善良,热情与关怀。

或许,那是根源于我们从小所接受的人心善良的教育吧?

冯唐在一本书里说起《呼啸山庄》里的希刺克厉夫。他评价说,普通人想要跻身上流,就是要经历一种人性的黑暗,只有足够的狠下心来,蜕变成另一种样子,才有机会成为“人上人”。不得不说,他在那个“高处不胜寒”的阶层里看过了世界,确实倒出了社会本质面的某种真实的“境况”。

但是,伟大的纪德还是会说,“我珍视我身上的每一种美好的情感。”因为,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也会有人,即使经历了人生的黑暗,也依然相信人性的光辉,比如熊培云老师,比如我的大学同窗Harry,比如我所敬仰的朱老师,Mr.Song……

诗人拜伦曾说,“任上天降下什么运气,这颗心已经准备好。”

时间和经历,赋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大概就是心态。相信人间的至美善良,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副关于美好的定义(那是前世,从基因里带着而来的),但也时刻为遇见生命中的灰暗,荒诞而做好准备。

我们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来到这个世界的,自始至终,我都不会觉得应该去为了获得什么,而失去自己内心的本真和信念。

我们用眼睛去观看,用一颗心去体会,也用一副真实的灵魂去行走。尊重本心的生命,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荡漾开去,遇见更美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