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天,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广西桂林看甲天下的山水,随后的几年陆陆续续走过了大半河山。我在内蒙大漠里滑过沙,在草原上骑过马,在色达看过天葬时的秃鹫群,在还没有那么火的丽江听过歌,在稻亚最高处的湖边晒伤过手背,也在韩国明洞摔坏过好不容易抠出来的糖饼,还在一些城市逛过街,杭州长沙南宁广州深圳西安昆明上海北京沈阳大连呼和浩特。一辈子很短,世界不一样的风景却是太多,即使不能长住,至少要去看看。
总的来说,相比城市中心我更偏爱自然风貌。那些书里画里诗里的山川河流、丘陵沟壑各具魅力,城市虽繁华热闹,但商圈大同小异,对我这类购物欲比较低的人来说吸引力不大。笼统算来,目前还未踏足的中西部大略剩下西藏、新疆和甘肃。今年刚走了北疆,点亮了新地图。明年的西藏之行也已初步约定。
我把旅行的方式分成四种。
第一种是跟团,比如我第一次去云南昆大丽时跟的是30+人团,每天大巴车出行。这样的团相对便宜,但人多,如果团里有一些叔叔阿姨,就比较容易被抢座,出发时常常要等人。如果人数足够,8或者10人以上,可以自己组小团,我去桂林是8人小团,行程相对自由,而且团里都是自己人,方便很多。
第二种是包车包住宿的半自由行。提前定好几个必去的点,在当地办好住宿,当天晚上赶到住宿点。除此之外,路上行程相对自由。如果去交通方便的地区,这样的安排会有比较大的优势,可以在路上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想去的行程点。如果是在地域辽阔的地方,比如这次的新疆,很多时间都花在路上,即使筛选掉几个点,在当晚必须赶到住宿点的前提下,也无法太灵活的调整行程,而相对的,好处则是保证会有住宿,没有露宿街头的风险。
第三种是包车自由行。我去色达是和三个朋友一起,出发时定下来的唯有导游(兼司机)、车辆和来回机票。整个过程中一切随心,导游根据我们的要求制定了大概方向和路线,大家商量着前行,随玩随停。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住宿条件比较随机,如果遇上高峰期会有订不到房间的风险,更适合对住宿没有太高要求的人群。其中一天我们停在一个小镇,住在藏民家,大家洗头一半停水了,随意冲冲笑嘻嘻擦头发,然后一起泡茶夜聊看星星。
第四种是完全的自由行。不需要包车也不需要导游,自己或者和朋友一起安排行程,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比如重庆和成都,还有黄山我都是单人出游。到了以后跟着攻略走,路上地铁、出租都很方便,如果临时想去城外稍远的地方,比如去乐山看大佛,就在当地报一日团。而西安、杭州、长沙、潮汕、沙县,则是和闺蜜朋友一起走,大家提前约好行程点,做个初步攻略,商量着一起出发。
除了最初几次,现在我基本不跟团了。东部和中部城市做做攻略随时出发,西部地区则约上两三个朋友包车自由或半自由行。跟团的好处在于省心,坏处在于限制多且吵闹;不跟团的好处则在于相对灵活,坏处在于费用相较之下偏高一些。当然也可以自驾或者在当地租车,但因为我是个本本族,基本没摸过方向盘,目前还都出于公共交通或者打车出行的状态。
这次出行时跟朋友聊到,现在出门要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以前出门只要准备衣服和随身用品就可以,现在酒店的卫生越来越差,旅行一趟除了酒店的那张床,基本都只能用自己的。
身份证、机票、钥匙是最重要的,我一般会放在随身小包里。然后是每天需要用的东西,比如护肤品、化妆品、防晒产品,以及按照天数准备好衣物配饰。除了这些,还需要准备住酒店时候的用品,比如一次性床单、一次性牙刷牙膏洗脸巾、一次性浴巾、一次性马桶垫,还有水杯和烧水壶,甚至是一次性的塑料拖鞋。要不是花洒体积太大,我也想带一个自用。有时候不是因为酒店卫生做得不好,实在是不知道之前的客人曾经有什么东西做过什么事情。
我有两个行李箱,一个是20寸的小米90分,一个是24寸的大箱子。前者用来应付3-4天的短期出游,后者长途。另外我一般会再多带一个随身包,出游的时候放一些随时物品。单肩包容易滑落,双肩包不太好拿取,所以我一般会选择斜跨包(拍照没有手拎包好看)。带的东西基本上都能用到,一次性的物品按天消耗,行李箱空出来的位置刚好用来存放要带回的当地特产。
旅行的过程比较简单,顺着定好的行程走就行。重要的是调整心情,老祖宗说来都来了。旅行计划定得再完美,过程中依然会磕磕绊绊,团队游总有那么几个拖拖拉拉的团友,偶尔还碰上脾气不太好的导游;跟朋友一起有不同的需求,这个想看展那个想购物,这个要早起看日出那个喜欢熬夜去泡吧;自己玩呢,人太多排长队买不到想要的特产,好不容易买到又错过了地铁。最后的解决办法都是四个字,随遇而安。
说到当地特产,现在物流发达,其实基本上都能在淘宝上买到,所以我在当地购买的一般就是冰箱贴或者手工艺品,以及当地小店的特色零食。有时候也会写几张明信片寄回家,从旅行地盖戳出发的明信片还蛮有纪念意义,回家以后配个相框挂在墙上也很合适。
旅伴是旅行愉快很重要的因素。每个人对旅行的需求不一样,有的喜欢慢慢悠悠闲逛,有的觉得既然来了想完整打卡整座城市;有的喜欢去商圈吃吃买买,有的则喜欢逛文物展。旅行过程时间和路线安排有限,需要在出发前就彼此明确好“非达到不可”的部分,对可有可无的那些则不要苛求。如果是在城市里,各自都有足够的旅行经验和安全意识,目的不同的时候短暂的分开旅行也是一种选择。
然后是外出的消费问题。我是个物欲比较低的人,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好吃的”“那个溢价也太多了吧”,但既然是旅行,该吃就吃,该尝试就尝试。独自去逛颐和园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可以在园中各地集邮盖章的“护照”,虽然35就是贵了,回家以后丢在抽屉里也没有再翻开过,但当下觉得开心就足够。我们劳心劳力赚钱,就是用来购买快乐的,等回家后再心心念念那款有点贵没吃到的糕点可就来不及了。
我之前没有做旅行记录的习惯,除了去稻亚写过一篇游记,一般回到家就是整理照片,导入电脑文件夹收藏起来就算完事。有时候我想,做记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留住一些生命的印记,帮助激活记忆;是为了有始有终,完成一些井井有条的整理;还是为了借助旅行,思考一些永远无法搞清楚答案的意义?大概都有吧。
旅行就像我们的单线程生命里偷来的一小段分支,是在上帝既定的框架里挣扎来的另一段短暂到只有几天的人生。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活一种方式实在太可怜了,我们需要旅行来实现对贫瘠生活的反抗,满足对触不可及的别样生活的想象。
我一直有个旅居的梦,甚至还详细做过逃跑计划,但缺乏实现的勇气。看着喜欢的博主开着房车独自穿过川藏,或是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城市生活,说不羡慕是骗人的。既然人生无法两全,不敢抛下一切时,旅行可以短暂地帮我逃离生活。
而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也是一种成长的印记。我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次思考和每一处到达,从书籍中获取思想和知识,在山河间见识人文和风景。我努力扩展我的人生宽度,这对我来说,就是旅行的意义。
照片的像素再高,也比不上双眼,更别说还有大自然的气息、流动的云,花蕊中将滴未滴的露水以及松树尽头凝结的霜。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