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书,2018年就曾读过一次。
最近在手的这个版本比较少见,是西西弗书店专享版。在书店看到时,觉得挺好,就买了。
装帧优美,封面文字是镂空的、内页排版也较常规版本更为出色。
2022年11月刚出第一版,内容和常规版本相比,增加了一个附录:《31天断舍离践行实践!》
这本书翻阅起来,也是比较轻松的。
普通人的生活是极为沉闷、无聊的,有时候翻一翻这种类型的书,好像是在进行一段轻松的对话,或者是在看一场没有营养的电影,简单、且上头。
要说这种书到底有哪些妙处,也许是它既消解了读者在闲暇时的无聊心理,又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给生活赋予了一些意义。
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与物,两者都是在某一个时点出现,又在某一个时点消失,区别不过是时间的长短罢了。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摘录)
这段文字颇有点儿怀古的意趣,用孟浩然的话来说,大概就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断舍离,是一个“代谢”的过程。
物品因为某些原因被拥有、使用,进入了主人的生活空间;然后又因为种种原因,被闲置或破损、最后被丢弃、出售或者赠送,从主人的生活空间里彻底淡出。
②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当我们把杂物以“现在”“我”“高关联度”的维度进行压缩,我们就能“活在当下”。(摘录)
陶渊明的诗句,总有股恬淡的意趣。“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两句诗,委婉的劝谏读者珍惜自己、珍惜时间,更加从容地生活。
断舍离最核心的部分,是自我轴和时间轴,即: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一言蔽之,“断舍离”的目标可以说是:关注当下,活在现在。
③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从表面来看,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过生执念”。(摘录)
有段时间,我在四楼办公。一天下午,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从窗户向外望去,广场、公园渐渐被白色掩盖。忽然,一只鸟从不知道什么方向飞过,不是什么很大的鸟,勉强能看得出是个黑影。它分明飞得不快,但我却感觉有种“迅捷”的恍惚,仿佛它飞行的痕迹变化是一瞬间,是“霎时”完成的,再定睛看去,鸟分明就消失了,而雪依旧。
那一刻,苏轼的这两句诗击中了我,给了我许多发散的联想,关于生活的变化和无常。
断舍离主张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主张放下对物的执着。这首诗的前两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讽刺了对物欲的执着。
但话说回来,放下执着何其难哉!
像我本人,每天都很难从辅导小孩作业的焦虑中摆脱出来。感觉要做的作业太多,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要羡慕的学霸们也太多……唯有休闲的时光太少,睡觉的时间太少。
大概,有些东西还是不得不耗费心神的,还没办法实现“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