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

益多网 0

方与圆,方是棱角分明,圆是柔和包容。方乃做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 简简单单的几何图形,却包含了为人处事的哲理。

黄炎培曾说过一句话:“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做人要像铜钱一样,方圆兼济,外圆内方。

做人要圆,是指为人要有尺度,存善良,有包容万象的心,圆代表了豁达;做人要方,是指处事要有原则,讲道理,有清晰的底线和规则,方代表了个性。

圆若是没有了方的约束,便显得左右逢源而圆滑;方若是没有了圆的包容,便显得张牙舞爪而太过尖锐。

苏轼便是个刚柔并济、温和而强大的的人。从小他母亲就和他说要做一个忠义正直的人,于是方正的种子就埋在东坡心中,渐渐发芽。所以在长大后,苏轼在官场中被排挤、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他也依旧没有怨言。这不仅是因为有着一腔报国的志向,更是因为他有着豁达包容的心。

被贬谪后,他也并没有一蹶不振。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在夜幕下和朋友一起散心,以“闲人”自居,来排遣朋友和自己被贬谪的苦闷心情;他在山野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一切,以自然为笔,以胸襟为墨,肆意书写着他的旷达人生,于是苏轼便也有了平和包容的内心。东坡有着包容宽厚的心,也依然坚守着心底那一份方正,他的精神世界温和而强大。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确是一个做到了外圆内方,刚柔并济的人。

1696233841847.jpg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这是钱学森先生常说的话。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赴美留学工作期间,始终心系故土。梦绕边城月,心系故国楼。在得知新中国急需科技方面的人才后,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即使被拘禁、被伤害、被威胁,他也依然冲破了美国的百般阻挠,回到了当时物质匮乏,科研落后的祖国。

钱学森先生回国后,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航天和导弹事业。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科研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弥补了我国没有自主研发导弹能力的短板,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不可估量。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方”的坚韧忠义支持着他走得更坚定,“圆”的温润内敛引领着他走得更稳妥。

但若是只具备其中之一,便要么是“过刚易折”,要么是“过柔则靡”。

像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就是“过刚易折”的例子。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明明是依据法来统治的严格管理,按理说应该备受推崇,却在后世几千年中都不是主流思想。那就是因为法家实际的核心是围绕着绝对的权力展开的,是对权力的极致崇拜。如果说道家超逸,儒家温和,那么法家是冷冽的,法家思想是锋芒毕露、棱角分明的。

在战国的主流思想中,只有法家是现实主义,推崇社会管理需要权利法令。思想是正确的,但在行动上,法家却实行了太多阴谋和残忍手段。实行什伍连坐制度,设立监狱和酷刑,功利严苛,导致当时国家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推动变革的实践者们也不得善终。商鞅死于车裂,韩非子死于同学李斯之手,李斯则被腰斩灭族,最终的结局都令人唏嘘。

可见,若只具备“方”与“圆”其中的一种品性,往往也容易走向极端,导致自我毁灭。

“过刚易折,过柔则靡,唯刚柔并济,方能长盛不衰。”处世之道,也应当刚柔并济。

一个人处事需要方圆的相辅相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当如此。方与圆缺一不可,互相制约也互相成就。只有做到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