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益多网 0

老人,黄狗,女孩。

大概同一本书,不同心境来阅读,总会有些不同感触吧。

自始至终,我一直将这个故事当作一场乌托邦的浪漫。

在茶峒这一与世隔绝的湘西一隅,有一位上了年纪,精神矍铄的撑着渡船的老人,每日生活在白塔旁,渡着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他有一个名唤翠翠的孙女,人如其名,一对眸子清如水晶,黑黝健康的皮肤,在风雨里养着。如此,她的身上有种质朴自然的美,从不发怒,不动气,敢于直直看着陌生人。

小说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它的美。

无论是翠翠小鹿般的灵动;天保的豪爽热心;傩送的温情细腻;顺顺的慷慨助人;杨马兵的默默守护还是其他人淡淡笔墨的描写,无一不塑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在人心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从文开篇便写了那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约宽二十丈,因财力不能搭桥,故有一只渡船。天气好时,翠翠同黄狗在背阳的石墩上躺着,伴着不知名虫儿的低语浅浅入梦;或是温柔平静的黄昏裹挟着薄薄的凄凉,少女不由得萌发出伤感;又或者是悠宁闲适的平凡一天,翠翠安然地编织蚂蚱蟋蟀等小玩意。此外,文中也包含着浓浓的民俗风情: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必早早吃了饭去看赛龙舟参加捉鸭子比赛;中秋佳节青年男女即在月下对歌互相倾诉心意;正月十五又有舞狮、烟火大会等,为整个小镇平添安乐祥和的色彩。

1696233938293.jpg

田园牧歌式的文风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作者极力描绘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不悖乎人生形式的人性美”这也是沈从文理想的社会蓝图。在20世纪30年代,作家们绝大多数致力于探究人性,而作者在这一层面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清楚知道他所幻想的在现代社会是绝无可能的,因此他倾力向我们打造了这座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乌托邦。

这里的人善良、淳朴,几乎每个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祖父和翠翠撑渡船为生,却不肯收过渡的人一个子,凡是收的了一定给他们些上好的烟草作为回报;掌水码头的顺顺有位有钱依然乐善好施,为人爽朗大方,多次对受困的人施以援手;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二人公平竞争互不相让;祖父死后,大家对翠翠的帮助等。每个人的心灵是那样纯粹、干净、澄澈。作者正是这样将所谓“神性”赋予人性表现出来的。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固然美好,却也注定悲伤。第一年端午初见,因得一点误会,二人暗生情愫,埋下了朦胧的种子;第二次端午,傩送不在,翠翠偶然与天保相识,更让翠翠加深了对傩送的感情;第三次端午,在碾坊等因素的影响下,翠翠确定了自己的心意。但由于缘分,由于误会,由于一系列的不可言说,二人一直在错过。作者把一个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小女孩的感情描绘得十分细腻。翠翠年幼就父母双亡,跟随祖父一起生活,女孩子的小心思无处可说也无人教授,于是那些感情只能独自萦绕于心头,百转千回。只能在梦中随着动人的歌声去摘一大把虎耳草,只能在面对傩送时一次次的逃避,这也正是因为她纯真的本性。而傩送呢,心里一直是有翠翠的,宁撑渡船不要碾坊,甚至于最后和父亲吵架时,娶翠翠的心也没有动摇,但也正是那次翠翠最后的回避使二人永远分开。最后,白塔倒了,祖父死了,翠翠也终于理清了所有的因果。

烟波浩淼的湖面上,一位黑发薄唇的少女使着竹竿轻泛小筏,清澈如水的眸子时不时眺望远方,虽是柔柔的,却带着几分不可撼动的坚定,似是一定能等回故人,她那纤细挺拔的身姿像极了两岸的蒲苇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