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上映,以奥地利作家Marlen Haushofer最畅销小说为蓝本拍摄的德国奇幻类影片《隐墙》,是一部独白式电影。除去影片开头陪女主一道来山中度假的老夫妇,和影片最后突然闯入的胡须男,整部影片只有女主一个人物。再就是一条狗、两头牛和两只猫,最终还有可能留下来的一只白色乌鸦。
因为影片当中大量白色元素(比如白猫珍珠、白色乌鸦,以及大量的雪景)的运用,让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抑郁症患者内心世界具像化的影片,而隐墙恰是患者心理上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那道屏障和桎梏: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却看不见摸不着。
这个理解流于片面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影片在开头明确交代了,女主驾车载来山中一同度假的雨果夫妇中的雨果,才是抑郁症患者。而女主是否抑郁症患者,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且特别地,女主没有名字。也就是说,女主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应当是一类人的代指。
放在影片中,女主应当只是个象征,她象征的是抑郁症患者雨果的心。这才是女主没有名字的原因。正因为女主其实就是雨果的心,所以女主才因雨果的好收藏得以生存:女主就是雨果藏在心里的一些人和事,是深埋在其内心的一些不可告人、不为世人所知的隐秘。这隐秘,具像化为影片当中的女主,想避世逃离喧嚣的人群,渴望在偏僻幽静的山村将内心的这段秘密(即女主)永久封存,于是雨果夫妇选择由心(所以是女主驾车)带领着他们来到了远离城市的山村。
正因为女主其实是雨果的心的一部分,所以雨果虽然只是女主的朋友,但他睡不惯太硬的床的事,她却知道。
雨果将抑郁症的根儿,也就是女主留在了山里(狩猎的小屋),他自己淡然笑着和自己的爱人一道,一路慢慢散步返回山村。说好了晚上就回到女主身边来的,结果却一去不回。实际上,来度假的只有雨果夫妇二人,二人到了山中,将心里的烦恼与忧心的事全抛开了,留在了山里,他们二人于现实里轻松自在地回归了同类,留下问题多多精神疾病深重的女主,独自在山中木屋苦撑,挣扎求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确奇幻得很。
但影片当中象征了抑郁症患者的心的女主,并非雨果的心的全部,准确地说,她只是想将自己与现实世界隔离的那一部分:隐墙之所以会有,且只在女主入住小屋、雨果夫妇离开之后才有,就是这个原因。
同时要知道,有同样避世、厌世念头的,不一定非得是抑郁症患者,他也可能就是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不是出于抑郁症,而仅仅只是出于一时地对现实感到失望,想暂时逃离,过无人打扰的生活。可当自己真正不得不被囚于一座无形透明的巨大的围墙中时,不得不直面孤独且陷于无依无靠无助,会有怎么样的心路历程?请看影片当中的女主。
因为一路驾车的是女人,所以顺利抵达目的地——山中小屋后,女人因为感到疲倦,想早点休息。而雨果夫妇则表示想返回到村子里去,或许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了,难得回到村里来,想趁此机会多找老朋友们聚聚。夫妇二人笑着离开,留给女人他们养的一条叫灵卡斯的狗。
第二天一早,女人一觉醒来之后,发现木屋里只剩她和灵卡斯:雨果夫妇一夜未归。
当发现雨果夫妇没有一如他们所说晚上回到木屋之后,知道雨果睡不惯硬床的她判定,一定是雨果夫妇出了什么意外。于是,很自然的,她比较急切地想要回到山村去找夫妇俩。
一是因为心情急切;二来应当是山村离木屋并不远。雨果老夫妇之前就是边散步边走回小山村去的。所以女人并没有开车,甚至连鞋都没顾得上换,穿着高跟鞋和优雅的近乎礼服的裙子就离开了木屋,打算回山村去。
这时的女人保持的还是在城市里的生活习惯,要优雅,要有风度,与她所处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在去往山村寻找雨果夫妇的路上,女人因为穿着高跟鞋走起路来磕磕绊绊,意识到了自己应当换上登山鞋,穿着高跟鞋就急着走山路很不合适。
实际上女人没走多远就发现了端倪:狗是有灵性的动物,灵卡斯原本一直跑在前面的,这时候它不肯再往前去,因为它弄伤了自己的爪子。这引起了女人的警觉,但让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伤了灵卡斯的居然是一堵透明的墙。女人因为不备,以正常走路的速度撞了上去,撞得头破血流。
女人觉得不可思议,她走回去,又走过来,伸手触摸,再次确认。这墙无缝无眼,无边无际。一侧是崖壁,一侧是宽且深的河流。女人只能沮丧地回到木屋。坐在木屋外的廊下,看着无法交流的异类灵卡斯,女人的内心彷徨无助:灵卡斯是眼下唯一一个让她感到熟悉的伴侣。
影片当中的女主是象征,影片当中的动物更是无一例外各有其对应的象征。毫无疑问,狗对应的是忠诚。当女人发现隐墙隔断了她试图回到从前的路时,唯一能够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还拥有忠诚,这忠诚像极了灵卡斯,无条件服从,绝对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份忠诚与生俱来,不讲任何条件。只是一直以来女人都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一时之间还不大习惯只剩下忠诚。她伸手去触摸灵卡斯,灵卡斯也不大习惯于只和女人独处,灵卡斯一个激灵,狗和女人都被彼此吓了一跳。可很快,二者都只能平静下去。
人在明知不可为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会是等等再说。女人选择了继续睡觉,或许睡一觉过后,一切就又变回到原来的样子。
但隐墙带给女人的触动与震撼显然挥之不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女人梦到隐墙已经到了木屋的门口:她试图走出木屋的时候,发现木屋的门上也有了隐墙。路上有墙的时候,女人只是无法再走回到山村里去。可要是木屋门也有隐墙的话,那将意味着她再也无法走出木屋。
极度恐惧之中醒来,女人试着走到木屋门口,她试着举双手试探,居然,她顺利走出了木屋。虽则隐墙可能还会在,但能顺利走出木屋的事实也让女人如释重负。女人再次走回到隐墙所在的位置,试探,隐墙依旧在。女人于是侥幸地认为,可能只是这条路被墙挡住,尽管不知道原因,但可以试着再找找别的通往外界的路。女人往山腰岔路去,果然,在同样的隐墙之外她看到了另一座木屋,木屋门口坐着一位老妇,木屋前面的空地上还有一位正接着水的老头。女人略感欣慰,她对着二人大声疾呼。原以为会得到回应,而后得到救助。没想到完全于事无补。女人很快意识到,木屋前的那对老夫妇早已死去,他们一动不动,水龙头里的水却依旧在流。
女人在发现隐墙阻断了她回到山村的路后的当晚,梦见隐墙已经来到了木屋,反映的是女人对避世独居的后悔与恐慌。女人另觅出路时,透过隐墙望见虽死犹生的老夫妇,反映的是女人内心对同类还怀有幻想与希望,但实际上她内心的厌世避世情绪使她的内心很难为人所知,她之外的人们很难及时感知到她内心的极度渴望被救助。
越来越浓的失望情绪,让女人更加迫切地想逃离此处。既然步行的尽头是隐墙,那么开车呢?女人开着车上了另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很不幸,路的尽头依旧是隐墙,这一回被撞得“头破血流”的是车子。女人在这面隐墙外看到的,是一辆黑色的轿车,车门打开着,车内无人。
为什么只有三个方向的隐墙?因为女人所处的位置,她能够选择的只有四条路:要么下山,回到雨果夫妇返回的山村,这条路被隐墙隔阻;要么往左,路的尽头同样是隐墙,墙外是已经死去的老夫妇;要么往右,路的尽头同样是隐墙,墙外是一辆黑色的被弃的轿车:朋友、同类,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女人尽数失去。绝了被救助念想的女人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往山上去,往上走。
往上走,意努力自救。
好在,女人还有木屋。屋内有雨果之前就备下的所有生活所需。这象征着,一个抑郁症患者喜欢将所有的经历都藏在心里头,这经历有欢喜更多的是悲愁;有得到也会有失去;有想要的,也有不想要的。不想要的是木屋的阴冷、潮湿、孤独,想要的就是木屋内丰富的日常所需:食物、木材,还有蜡烛。
当发现自己被世界隔离,孤立无助,没有了现代科技产物手机、电视、冰箱、汽车等等之后会怎么样?人要怎样活下去?这些问题女人没有办法去思考,就已经在以行动来确保自己的生命能够延续。
惊恐之余,女人开始让自己学着接受现实,渐渐地适应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方式。女人换上了登山鞋,换掉了白色优雅的裙装,改换了更适合山村生活的妆束,除草、种植、劈柴,在可活动区域尽可能多地寻找、积攒食物。女人甚至自己学会了狩猎,从一个都市白领变成了一位妥妥的乡野村妇。这个过程里,她和灵卡斯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他们相依为命,是彼此眼里唯一的活物。灵卡斯逐渐变得不再是异类,女人觉得它就像是自己的亲人。
一次外出的时候,女人意外地撞见了一头奶牛。惊喜之余,女人将牛带回到自己的木屋,悉心照顾。这反映出被与世隔绝的女人的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能够陪伴自己的活物。女人施奶牛以爱,奶牛以牛奶回馈给女人,滋养着她的身体,使她的食物丰富。
与狗灵卡斯象征的是忠诚相类,奶牛象征的是力量与勤劳,是坚韧的精神,吃苦耐劳,再苦再累也要往前去。这反映出的是女人这一阶段的心态。在被困的最初,女人只有忠诚,这时候女人让自己慢慢学会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积极地生存下去,于是她拥有了象征着力量与勤劳,具坚韧品质的牛。
同时,这也是告诉我们,人在身处困境的时候,首先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其次要让自己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有力量的同时还要有实际行动,要勤劳,要不怕失败,要像牛一样坚韧,不轻言放弃。
于是,在解决了生存上的物质需求之后,女人获得了精神上的需求,那就是猫的出现。猫是智慧的化身,正因为女人的忠于内心,又以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确保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女人拥有了智慧。同时,猫也为女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
狗的相伴,让女人有了安全感和主心骨;牛的出现让女人觉出未来的希望;猫的出现让女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所以她才会断言,猫生下的安哥拉白猫珍珠,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定活不长久。
猫是智慧的化身,让女人变得更加冷静理智的同时,也让女人内心的柔弱和敏感得以暴露。
正因为女人拥有了这些,才让女人始终保持着生而为人的清醒。一度,她也想过放任自己像动物们一样,单纯只是为了生存所需而为所欲为。但生而为人,主宰了隐墙之内动物生死的女人很快意识到,这是个让自己无法直面的念头。于是,她放过了第一头她可以猎得的鹿。而在她为了生存,不得不终于猎杀了一头鹿的时候,她无奈地、极度同情地让自己看着那头垂死的鹿挣扎许久。那一瞬,女人与这鹿共情:褪去尘世喧嚣、虚伪的华丽外衣,基本生存需求面前,人跟动物真的没什么不同,没有所谓的荣耀,只有生死。意识到这一点的女人的心不断地紧缩,一如冻在木屋二楼上的动物的心脏。
女人不断地猎杀着动物,但女人并不认为自己这么做理所应当。她的内心始终有爱,正因为这爱,她才让自己身处困境,明知无路可去的时候依然坚定地选择要好好地活下去。因为这爱,当她与咬死白猫珍珠的美丽小狐狸邂逅时,她放弃了为珍珠报仇:狐狸并非蓄意要害她珍爱的珍珠,它跟她一样,只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因为这爱,女人始终提醒自己是人,有别于动物。这是女人坚持记日记的原因。
一直以来,女人都在试图有人能够走近自己,了解自己。人们喜欢写一些什么,其最根本的用意,也在于此。有朝一日,有人能够从自己所写的文字里,读到曾经的自己。因为文字和语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们都是用来与同类交流。
最初的绝望和挣扎后,女人慢慢地接受并适应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近乎原始的生活。女人带着她的狗灵卡斯、牛贝拉和后来生了白猫珍珠的猫,从彷徨失措到慢慢适应周边环境,就像女主说的“越不反抗就越轻松”。女人所说的“不反抗”意与环境妥协,不想着改变环境,而是顺应着环境的变化适应下去。因为,在大自然和未知力量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如此地无能为力。除了妥协,别无选择。
女人逐渐意识到,人难以抗拒自然的方式(即不顺应自然规律)活着,承认“成为不愿融入群体的渺小而盲目的个体,是不可能的”。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单独存活,因为人有思想,需要不间断的交流。某种意义上来说,女人坚持记日记,就是在和自己对话交流,所以虽然说没有同类与女人交流,实际上女人一直在坚持不间断地用文字实现自我交流。除此之外,还有与狗的形影不离,和牛的互帮互助,和猫的拥抱等不同形式的交流。女人对它们的精心呵护,它们带给女人以鲜活和存在感,都是在交流。而在此之前,遗世而离群索居曾经让女人认为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你们都沉醉于纸醉金迷那样低俗,偏我喜欢这种生活在幽静的山村,一个人独居,多么高雅有品味。现在,当自己真的陷入到之前理想的,实际上却是一种绝境的时候,女人才发觉曾经有心炫耀的念头是多么地可笑荒谬。这是女人坐在山坡上,身边只有灵卡斯这条狗,吹着山风,沐浴着阳光时的心理活动。
这一心理活动符合“围城效应”:人们都习惯于不大珍惜已拥有的一切,很轻易就会踏入“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误区。
不断适应环境,让自己生存下去的同时,女人其实构建出了一种新的、和谐的自然秩序。在山谷的小木屋里的第一年里,她被动地度过了一个严冬。第二年开始,她开始按照季节变化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像动物一样进行迁徙。严寒漫长的冬季,她就守在小木屋,白天出外狩猎,夜晚她平静安然地守着她的动物,木屋内堆满了秋季她收获的和在山里采摘晾干的食物;春暖花开的时候她会播种,去山林里寻找食材;夏草疯长的时候,她会带着她的“朋友们”迁徙到山上的牧场;秋天的时候她会摘下树上的果子。“往上走”,按照季节变换,从山谷的木屋搬到山上牧场的生活习惯,很快让女人意识到“牧场改变了一切,我的情绪开始好转。”“现在我非常的平静,我能够将目光放远一些了。”走出最初的绝望、恐慌和无助,积极走出困境的女人,从最初的不得不与环境妥协,到后来的自然而然地让自己融进大自然:牧场是因为女人愿意徒步四小时不辞辛苦走上来的。积极往上去的收获就是,女人的心境逐渐变得明朗,由此她悟出“爱是让我们过得更好的唯一出路和希望。”
所以,自始至终,影片讲述的其实是关于爱的话题。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人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要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价值,也就是“更好地生活下去”?唯有爱。爱,才是治愈诸如抑郁症患者,避世、厌世人们心理疾病的良药。如何意识到心底的爱,进而认知到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只有破解了这些关于爱的难题,才能最终战胜科技发展、时代进步带给人们的负能量,成就更好、更强大、更通透、更健康的自己。因为对自己有爱,女人在意识到自己身陷困境之后,第一时间意识到了狗的重要性,它是自己唯一的伙伴:熟悉,可信任,甚至是精神依托。因为对狗有爱,所以女人在意外得了牛之后,想到的是把牛带回木屋用心善待,而不是像片尾突然出面的男人一样,为了生存而以掠夺、占有的方式近乎野蛮地杀了它,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施暴者最终必自取灭亡。正如现代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终有一日人类会遭环境反噬,走向毁灭。
杀了牛的胡须男,与咬死了白猫珍珠的狐狸一样,最终等待他们的必定是死亡。不难想见,女人放过狐狸一回,但不一定会放过第二回。即便女人每次都放过狐狸,总有一天,狐狸也会被别的动物杀死。因为狐狸可以为了生存而咬死一只白猫,那么别的动物也就可能为了生存而杀死狐狸。这也正如男人为了生存杀死了牛,女人出于保护牛和自己而杀死了男人。那一刻,在女人眼里,她和牛才是同类,因为他们彼此相依,互帮互助:牛为女人不间断地提供了新鲜可口的牛奶,这是女人的生存所需。女人尽心养护牛,且为牛助产,让它顺利生下了小牛。而男人虽然和女人同为人类,但他的突然闯入,以一种掠夺者的身份,破坏了女人苦心经营构建起来的和谐的、自然的生活秩序,注定了他的必然被灭。
如果,男人能够像女人最初发现牛的时候那样,不是杀死牛,而是选择与牛和谐相处,彼此尊重、依靠,影片的最终,应当就是男人和女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那么,极有可能他们也能像雨果夫妇一样,一路说笑着回到山村,回归同类。
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作者安排女人是雨果夫妇留她在山中木屋,而男人是无端闯入女人构建的和谐领地的用意。女人是具有母性的,而仁爱是母性当中最为突出的特征。而男人则以掠夺和占有来宣示主权,并赖以生存。
或许有人会说,三年过去,既然有男人闯入领地,说明隐墙已破,女人就可以走出隐墙,回到现实世界里。前文已经说到,世上本无隐墙,隐墙只存在于人的心里。女人最初想的是离群索居,是因为她认为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并非生活所需。所以她是有意在心上竖起了这道隐墙。但当她真正置身其中之后,才发现一切都是自己想得太过天真。但也正因为这个“真正的独处”机会,让女人开始认真、深刻地剖析自己的内心,这才意识到“真正的爱从孤独开始”。一个人要想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首先必需放空自己,让自己达到物我两忘,真正与世隔绝,不再对现实世界抱有任何幻想和期待,不要有任何功利心。这是影片开头让女人没有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陷入一种近乎原始生存状态的用意。即,当不是为了生活,而仅仅是能够生存下去,最终我们离不开的会是什么东西?事实证明,是爱。
突然闯入女人领地的男人,影片前面女人在发现被困,四下寻找出路的时候其实已经有过伏笔:男人可能是那辆黑色轿车的主人,也可能是女人发现的被吊在半空不停晃荡着的木材的主人。他之所以会从黑色轿车内出来,可能是他发现了他想要的东西。跟女人是被雨果夫妇留在木屋不同,男人可能是出于贪欲而走出了轿车,走进了隐墙内。当然也可能是男人在伐木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自己想要的什么,放下手里的活一路追逐过去,不想误入到隐墙内。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女人开的车是红色的,这说明女人是正能量的代指。而隐墙外的那辆可能是男人的车,是黑色的,黑色是邪恶的象征。而伐木这一行为,更是直接的对森林生态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以掠夺森林资源、牺牲自然平衡为代价的丑恶行径。
女人对杀死男人毫无悔意,在她看来,男人不是同类,而是入侵者。甚至最后她都不肯将男人埋在牛的旁边,而是将他推下了悬崖,让他暴尸崖底。因为他不配。
女人的爱,让她得以生存,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好地生存。但现实依旧具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比如白猫珍珠的死,小牛的死,还有狗灵卡斯的死,陪着她的只剩下牛——力量、勤劳和坚韧。但新的事物会接踵而至,比如白色的乌鸦。它在一群黑色的乌鸦当中,显得那样的不合群,明显被嫌弃。白乌鸦也很自知地离黑乌鸦们远远地。女人从白乌鸦身上看到了自己。
白乌鸦象征着死亡。白乌鸦出现之后,珍珠死了,小牛死了,灵卡斯死了。这象征着,等待女人的也终将是死亡。生存面前,人跟动物真的没有区别。
电影最后,依旧是女人的内心独白:“我很平静,知道这一切不是终点,新的事物正在来临,无法逃避,只要我活着,记忆、悲伤、恐惧还有繁重的劳动依然存在”。时间定格在2月25号,冬天阴冷的小屋里,女人最后一次写日记,因为,这是最后一张纸。此后,女人不会再记日记,日子依旧循环往复。经历过这些之后的女人,已经无所谓隐墙的有无,她安于眼前的世界和生活方式,与自然和动物们融为一体。或许,这才是女人最初想要的生活。当发现自己被隐墙挡住时,她说:“比起一时的精神失常,这可怕而无形的东西更让我束手无策”。当她发现被与世隔绝时,她痛哭过:“我可以选择自杀,或者在墙下挖条通道逃出去,这样也许只是一种更费力的变相自杀”。这说明将自己困在隐墙之内,或许就是女人潜意识当中的期望。她甚至有些不大想逃出隐墙,回到人类社会中。这是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共有的特征,也是普通人厌倦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堪生活重负的心理反映。
抑郁症人们又称为“白色抑郁症”, 因为在冬天抑郁症发病率最高,这是影片中用了大量的皑皑白雪作背景的用意。以及母猫生的白色的小猫珍珠,女主说,像她这样白色的猫在森林很难存活,因为它有着较高的繁衍欲望。动物的繁衍与植物不同,不能自行完成,一定得伙同同类。还有那只不合群的白色乌鸦。抑郁症患者对生活总是悲观绝望,有时让他们活下去的动力,只是为了承担某种责任,为了别人自己才活着。这也正是女人最初发现被困时的情况,为了照顾身边的“朋友”而活。直到她在鹿和狐狸身上看清了自己的处境,认识到自己是人,区别于动物,并主宰着动物们的生死存亡。
在对生存条件的探索过程里,女人意识到了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道,她排斥繁衍,认为伙同他人的行为极具危险,是条不归路。一切只能靠自己,哪怕最终自己像动物一样消亡。
女人曾努力试过重回文明社会,想要与外界交流,因那时她对同类还信任,抱有希望。事实却总让她失望,雨果夫妇一去不返,邻居老夫妇形如蜡像。同类指望不上,能够陪着她的只有需要她养护的动物。她唯有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困在隐墙里。就像那只白色的乌鸦,无奈而悲凉。“只有冗长才是生命原始的样子。那些时时都想着要震撼来激活自己生命的人,必定从未直视自己生命的苍白与漫长。” 这是对人生在世意义与现状的深度解析。明白了这一道理的女人,已经不在乎隐墙是否还存在,历经痛苦之后,依然继续平静地生活,坦然面对未知。因为女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像那只白色的乌鸦一样,“它总是跟在后面,和群体保持一些距离,独自栖息在树上,避开其它同伴,我不理解为何其它乌鸦不喜欢它,我觉得它非常漂亮,但是同类却非常厌恶它,觉得它是不该存在的另类,它也不知道为何被排挤,它只知道这就是它的命运。相比那些黑乌鸦,它倒不那么害怕人类了。”
以具像化的元素来展现女性视角的内心独白,影片要讲述的不止是精神疾病患者的问题,更是针对女性天性,以及在现实社会地位、责任与义务的探究。本片中的女人不再依附于男人,不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为首要任务,而是回归到人的动物性的本初,仅仅是以生存为目的而活着。突出、强调了人最原始的动物性,与动物们和谐相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彼此尊重,相安无事,各取所需。女人明明具有压倒性的统治权,主宰了隐墙内世界所有动物的生死,但她非常克制地只取自己生存所需。
影片揭示了现实社会对女性无休止、无底限的掠夺本质,没有给予与救助,只有索取与制约。而女性只有自爱,积极乐观,趋于原始、顺应自然地活着,才能像影片中的女人那样,实现自我救赎,不断认知、接纳新生事物,为自己而活,而不仅仅只是生儿育女。在此基础上,突破男女限界,放逐于整个人类,科技发展与文明进步带来的对自然的破坏,同样要引起警觉。作者提倡的是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要爱护、尊重、保护自然环境,而不能只是索取、掠夺。
抛开影片深刻的内涵与寓意不说,单就绝美壮阔的阿尔卑斯山四时风光,及恰到好处紧扣剧情的背景音乐,就足以令人惊心动魄。再就是为了展示女人无助与绝望的画面处理,将女人的面部特写置于画面的右下角,其余部分都是黑色,诸如此类的拍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如此好片,不可错过。强力推荐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