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是点了杯酱香拿铁,只因在拿咖啡时一个大妈进来就冲柜台嚷着来两杯酱香拿铁,然后看我点9.9的生椰拿铁,幽幽地说,这个好喝。看来这个爆红款还真是有点“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老年人的第一杯咖啡”味儿,不就19.9的事,看这位大妈这么大声,我只好更大声地和小哥说,给我也来一杯!
不过这一杯,显然必然是用来思辨的一杯!
在饭桌上喝茅台,你会再来杯咖啡吗?同理,在咖啡厅喝咖啡,还有心境喝酒吗?只不过,当酱香遇到拿铁,就像花遇见树,萤火虫遇见光,看似九不搭八,实则神来之笔。
因为创意!更何况,这是符合人性的创意!选择瑞幸咖啡而非星巴克,主要是瑞幸咖啡的消费主体是每天为碎银几两忙碌的年轻人,茅台是身份的标识,是打开格局的关键,用不到20块钱既迎合了口腹之欲,又满足了小小的虚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多年前邓丽君那首《美酒加咖啡》又被酱香拿铁给带火了:据悉,酱香拿铁首日销售额就破1亿,销量542万杯,杯子叠起来的话相当于95座珠峰的海拔高度。
于此,且说两个思考。
其一,酱香就一定是茅台?按官方给的说法:茅台酒厂押运来价值3000万元的茅台,并派人盯着一瓶瓶加进原料中,又将瓶子运走。左算右算,第一天就消耗了3000万的茅台,按飞天茅台市价算,大概就是1万瓶。现在问题来了,有那么多茅台吗?民间不有个“市场上百分之九十五的茅台酒都是假的”的说法?现在可查的一年茅台酒产量可达7.6万吨,且不说产量不等于销量,7.6万吨也就1亿多瓶,这样下去,以后会不会所有和茅台挂钩的都是茅台,再不行,“茅台不够,酱香来凑”?
其二,拿铁就一定是咖啡?骑白马的未必是白马王子,长着翅膀的也未必是天使,而拿铁本来就不是咖啡,“拿铁”是意大利语“latte”,意为牛奶,据说它的名字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的名画《圣母抚摸婴孩》中的一个角色,他手里拿着一杯奶泡咖啡,这就成为了后来拿铁咖啡的灵感来源,但我更相信维也纳人柯奇斯基的那句“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是他第一个把牛奶加入咖啡中并形成了今天的拿铁咖啡。所以,“拿铁”字面意义虽然简单粗暴,远不及提拉米苏、卡布奇诺等等文雅,但骨子里还是诗和远方,只不过,它和“酱香”一样,在19.9的价位(原价还35元,噱头罢了)里,用了一个避实就虚的名称,酱香未必茅台,拿铁靠拢咖啡。
当然,仍然佩服想出这款咖啡的人的智慧。21世纪,创意最贵,创意好,会营销,自然赢得满堂喝彩。估计要不了多久,应该还有更多的诸如浓香冰淇淋、清香德芙啊之类的强强联合。
看得到的是,“1+1>2”的品牌效应和市场价值;担心的是,不切实际的有样学样,像极了班级后墙上动辄“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的班训,看似争分夺秒,实则忤逆人性(另外撰文述之);最怕的是,起了高楼,宴了宾客,忘了根基。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喝一杯好咖啡,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