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你少在网上看这3种东西

益多网 0

2011年,那会我刚上大学,父母为我配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是我人生的第一台电脑。

也是从那会开始,我才真正的踏入了网络的世界,每天被迫吸收海量的网络讯息。

比如:

娱乐八卦、名人故事、心灵鸡汤、炫富、游戏直播、还有一些经常被封的网站。

接收的信息一多,人就经常容易陷入迷茫和自卑中。。。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世界其实都是被设计好的,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已,而有些事实和真相你永远都看不到。

很多人都说,好想回到2018年的D音,其实大家想表达的是,现在的D音,现在的网络世界,生意氛围太浓厚了,吃相太难看了,不再是记录美好生活,倒像是记录悄悄赚钱的那些日子。

一个平台,发展到后期,全域商业化这是很常见的,无可厚非,但作为观众的我们, 对内容一定要有判定其价值的能力。

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导致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汇入大脑,而大部分的信息其实只是讨喜而已,并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

且在网上敢于说真话的人也越来越少,因为敢于“直谏”的人,往往会被大家当做异类,会被排挤出局,人嘛,总是听不得真话,也不想知道真相,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判断能力,辨别能力都在不断地弱化,这样是极容易陷到信息乌托邦中去的。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建议网上这几类信息最好少看,看多了,人就废了。

一、伪干货

什么是伪干货?

就是行文看起来逻辑很严谨,挑不出什么毛病,时不时还给穿插一些外语、高级词汇、引用名言、文言文之类的,让内容看起来特别高大上。

这类内容往往看完后,不会对其有任何印象,只是当时看的比较爽而已,实则都是一些非常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每个领域都有这种伪干货,这其实跟10几年前QQ空间疯转的那些心灵鸡汤文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心灵鸡汤类文是极容易传播的,因为不管你讲什么道德伦理,都能匹配上与之相符的受众。

这里告诉大家两个判断干货和伪干货的方法。

1:所谓干货,其实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跟篇幅没有关系,往往你会发现很多的内容,前面铺垫的特别长,讲了变天没说到重点,到了重点又匆匆带过,最后再给你来个华丽的收尾,这妥妥的伪干货。

2:真正的干货是看完后,能给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精神的上共鸣,总之绝不是看完后,总感觉有点问题,但说不出哪里有问题。

1699255983842.jpg

二、男女对立

我发现男女对立这个话题,在任何平台都会火,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

不乏有一些独立且相对正确的观念,但更多的只是想博人眼球而已,他们故意煽动情绪,激化矛盾,引发对立,导致热议,最终导向就是想让自己火。

比如网上经常有人抨击: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但自己却又换个小号,悄摸搞擦边,靠出卖se相结识榜一大哥。

这种事情真的太多了,想想看,这类人他们发表的言论有可信度吗,恐怕连自己都不信吧。

三、碎片化的垃圾信息

现代人已经越来越没耐心花很长时间看内容了,文字要看简短的,2个小时的电影是不可能全程不倍数的,甚至有人会直接搜电影解说,2小时候愣是浓缩成10分钟看完。

因为信息实在太多了,想看的内容也太多了,不缩短单个作品的观看时长,就没时间看其他更精彩的内容。

这点我表示理解,因为我有时也会这样,确实是没什么耐心。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这种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都是没什么内涵的,有些只是为了迎合受众、迎合人性罢了。

看久了,人就容易上瘾,而且非常耗费时间。

有时候你会发现,D音刷着刷着,2-3个小时就过去了,而回头一看,对看过的内容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

仔细回想一下,伴随着各大APP的出现。

你已经多久没有认真看完一本书了。

你已经多久没有认真去学一项技能了。

你已经多久没有认真去思考问题了。

人不能总是只顾着看自己喜欢且感兴趣的内容,你得回头去看看并思考那些真正对你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