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人群自救手册

益多网 0

我曾有一段时间,对外界散发的信息非常敏感。只要身旁有人,我就不自觉注意Ta的一举一动,无论对方是陌生人或是好朋友。这个时期维持得很长,就有印象的阶段来说,大概从“懂事”后就开始了,一直维持到我工作之后好几年。

跟朋友们同桌吃饭,我会不自觉注意每个人的需求,只要有人的眼神在桌上梭巡,我就会开始观察和猜测,然后及时递上纸巾、牙签或者让服务员加水。我通常都猜得很准。如果有人突然不说话了,我也会马上注意到,默默回想,寻找解决办法,比如找一个话题将对方拉入聊天。而更要命的是,在“发现情绪”和“采取行动”之间,我会在心里快速地一遍又一遍演练,我要跟TA说什么,TA如果有什么反应,我又应该做什么。

说实话,现在回看,当时的大部分场景,都跟我半毛钱关系没有,局不是我组的,人家也不需要我照顾,甚至我都不认识对方。可能那个时候,一个女性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就是按照「心细、体贴」为标准被培养的。这其实不能算是缺点,只是我本身就不是情绪能量充足的人,提供情绪价值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消耗,当这样的敏感度到达临界就容易自伤。

心理学对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有确切的定义。他们在人群中更容易注意细节、能体会到比别人更强烈的情绪刺激(更消极或更兴奋),对信息处理更深入、更擅长反思,同时也更容易被旁人认为无关紧要的微小因素影响,比如光线、疼痛、噪音或者食物和药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具有遗传性影响的心理特征。

不过我要说的没有那么专业,我只是单纯找一个词来指代那些对周围气氛敏感(这个氛围怪怪的好像吵架了)、对他人情绪敏感(TA是不是在生气)、容易自我反思(TA生气是不是跟我有关),并且会不由自主想办法解决尴尬(我要做点什么改善气氛)的人。

比如我。我时常感觉自己头顶上有两只蚂蚁一样的触角,是时时张开的隐形雷达,探知着空气中的每一颗粒子,只要有些微不寻常的波动就下意识做出反应。

1699948574039.jpg

除了对他人情绪外界变化特别敏锐以外,那个阶段的我还非常内耗。我会对一些场景记很久,而这些场景里的我通常都不快乐。我记得初中的某个傍晚,吃完饭走回教室,和舍友有一搭没一搭地哼梁静茹的歌,具体哪一句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哼破了一个高音。我的触角立即发出了滴滴滴的警报声,因为舍友们对视了一眼,模仿了一下,然后笑了。现在想想,那其实就是少女之间毫无恶意的相互调侃,甚至走到教室她们就不记得了,而我,硬生生记了十几年。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高中某个瞬间跟朋友挽着手而对方突然抽回,爬窗户进教室摔跤同学刚好看过来,或是跟朋友聊着天突然没有了回应。那时候的我还没学会简单放下,只是一遍一遍回忆自己出过的丑、说错的话、犯过的蠢,或者「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但一定是我错在了哪里」的自责。

高敏感人群的一大特点是容易情绪反刍,不断重复思考、回忆过去,陷入情绪不太容易走出来,就像一只反刍的牛。明明无关的事情会不断归因于自己,犯了一些小错误会记很久,不断拿出来“自我羞辱”。

甚至有些时候大脑会欺骗我们,回忆里的场景并非真实还原,我们延伸了想象,从“TA在生气”延伸到“肯定是我做错了”,从“做错了事”到“我真笨”再到“生活真没意思”。情绪蔓延而不自知,更遑论阻止。

那时我只是意识到自己不快乐,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我真正开始学会从内耗中抽离,起于某天看到一句话,大意是「那些你以为别人会注意的事,其实人家早都不记得了」。现在看来很鸡汤很无聊对吧,但当时鬼使神差,突然就牢牢记住了,每次一觉得自己犯了蠢,就拿出来对自己说一遍。在这种刻意练习下,我慢慢为自己松了绑。

这几年信息更迭,从「钝感力」盛行,到「你在PUA我」,再到「拒绝内耗」,人们在纷繁而至的信息中摘取了自己想要的部分,很多人都慢慢的学会了减少对自己的归因和翻旧账。我觉得这是好事。可能每个人长大后都需要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加固接收到的爱意,屏蔽受过的伤害,一点一点的筑牢「自我」。生活的风雨又细又密,只有自己能帮自己扛过去。

如果把高敏感人的思维过程归纳为「敏感(接受信息)--内耗(自我消化)--过度反应(输出)」,有一些人的解决办法是关闭自己的触角,不再感知他人的情绪,不再主动关注周围的信息,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变成粗神经”。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我,这样固然能隔断使自己内耗的信息源,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失去了「感知力」,而我更喜欢提高细化自己对世界感知力的颗粒度,才能更精准的思考问题。

相对而言,我更倾向于改变思维链条的后半部分,即改变内耗,以及切断内耗与过度反应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我依然打开触角,依然观察世界,依然能够即时感知他人的需求,但我不再因此消耗自己的情绪。我选择有意识的去考虑「这件事到底是否与我有关」,优先照顾我自己。

举个例子,上半年时我在职场被挺严重地伤害过几次。按照以前,我必然陷入无限的自证,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去寻找我在这个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然后陷入自责和羞愧的死循环。但现在我不会,我的直接反应是沉下心想清楚,这样的情况是我造成的吗?这样的评价是事实吗?这些人对我的伤害是我活该吗?我愿意改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是否定的,那我就没有错。虽然我无力反抗,可能也无力改变现状,但我至少拥有了在被刺的过程中防守的能力。

跟朋友聊天聊到「有的人说话直接,没有恶意却容易冒犯」,她说是因为以前过于细腻受到伤害,就决定变成粗神经,降低敏感度。我则认为,如果要解决过度反应,不一定直接解决敏感,也可以解决内耗。

自我养育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其中大概能归纳出这么一条「意识现状--尝试改变--刻意练习--矫枉过正--回归中正」。在高敏感人这条路上,我经历了长时间高敏自伤、意识到不快乐从而追求原因、尝试切断内耗,最后到完全习惯剥离情绪专注问题,自问「此事与我有关吗」,若有解决事情,若无则不再理会。而今年来,我感觉又有新的成长,收起为了自保而刺向他人的矛,正在努力平衡自我与他者,学习着在低内耗的同时照顾旁人。这是另外的话题了,有机会我们再聊。

这些年,我坚定的按照想要成为的样子养育我自己。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成长」也可以称为「叛逆」。现在的我可能是对的,也可能一错千里,但至少我已决定让自己不受限制、流动且快乐地度过一生。

祝我们健康、快乐,永远无需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