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你是死神温柔的手

益多网 0

在电影院重温了一遍《入殓师》。回来翻找从前写过的影评,发现距第一次看已快十年。

十年前的文字末尾写着:这部片子我很喜欢,虽然我没有落泪。

十年后重温,哭得像个傻逼,因为没有带纸巾,生生把口罩哭到湿透。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教会你懂得爱与痛的切肤感受。

src=http___www.sfs-cn.com_node3_ypjs_node9658_node9663_images_00078847.jpg&refer=http___www.sfs-cn.jpg

01

影片主角小林大悟是个大提琴手,因为所在的东京某乐团不景气解散,与妻子一起回到乡下老家生活。

老家没什么高大上的职业好找,阴差阳错中,他摸上了丧葬公司的门。社长火眼金睛,凭直觉就认定小林是个有着温柔悲悯天性的人,于是连哄带骗地拉他入了门。

一名职业大提琴手,就这样成了一个入殓人。

入行第一宗业务就是职业中不可承受之重。死去多日的孤寡老人,身体已腐烂。进到现场,小林不能自控地呕吐,头发花白的社长却眉头都不皱一下,甚至对小林说:要对死者温柔点。

入殓师的主题就这样被凸显。

02

佛教中,说死不是死,叫往生。《西藏生死书》里写: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

既然要开启另一段生命旅程,怎可以一脸青白、一身破碎地去?因此入殓师成了亡灵往生路上的化妆师。

在藏传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义里,还有个叫“中阴”的名词,指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

书上说,中阴是解脱的最好机会,有时威力特别强大。那么,在这一层面上去理解,入殓师还是一个摆渡人。不但摆渡亡者,更通过对亡者家人的抚慰和心结的化解,来使亡者得到解脱。

电影中虽然没有明示这一主题,但是,通过数场葬礼上,死者家人先是令人啼笑皆非地怨怼,后来又被入殓仪式感化的场景来看,也可以这么去理解。

03

我十年前的影评写得很抒情,文艺得酸掉牙,十年后重温,多了点深入的思考。

首先关注到的是一个“仪式感”。

以前我对仪式感的理解比较粗浅,尤其是在看多了现代人过分追求仪式感后,一度觉得很装B。

后来才认识到,在文字还没有形成的远古时期,人类就是用仪式感来与天地间的神灵沟通的。仪式的一丝不苟,代表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电影里,有很多细节体现出了对生命的敬畏。譬如替亡者更衣时,整套手势行云流水,又颇多繁琐,为的就是不让亡者身体暴露于人前。

再譬如,要把亡者僵硬的手放平时,不是用蛮力硬压下去,而是借助肢体活动的惯性自然地下放。

这些细节真的很打动我。

04

电影里似乎展开但并没有深入的还有一个主题,叫平等心。

百度释义里对平等心的解释是:对一切众生爱念相同毫无怨亲的分别。

我在电影里体会到的平等心,更多的是朱光潜先生曾讲过的自然生死观。

一朵花从枝头飘落,被车轮给碾碎了,没有多少人会觉得痛惜。但如果一个人被车子压死了,则让人痛心不已。无非是人希望造物主待自己比花鸟虫鱼更优待。

但是,在众生平等的造物主眼里,一个人的生命难道比一朵落花更高贵吗?

电影里,社长用炭火烤着河豚鱼的鱼白(精巢)说,这也是尸体呀。

自然界的生物链就是这样的,人吃鱼的尸体。而人之来处,也是一粒精子与一粒卵子的组合。人死之后,化作春泥更护花。

再追根究底,自诩高贵物种的人类,最终也不过化为宇宙里一粒微尘。

如此想来,死又有什么可怕?尸体又有什么可怕?小林就是在那一刻大悟的吧?

05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

在小林老家的一处溪流里,有鲑鱼为了回到出生地产卵,一次次逆流而上,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些鱼被植入了什么样的远古记忆?为什么要经历这样一趟生命的旅程,谁在冥冥中指挥它们前往?

不得而知。就像我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鳗鱼的旅行》。鳗鱼也和鲑鱼一样,出生、出走、洄游、产卵后死去。

如果人为地中止它们的生命旅程,人工进行饲养,那它的进化也会停留在某个阶段。有些不再长大,有些永远不会性成熟。

很多生物的神秘不可知性,让人慢慢对自然界有了更多的敬畏。 

06

不知死,焉知生。

小林在乐团的时候,为了提升自己的大提琴水平,特意贷巨款买了一把名牌大提琴。

殊不知,很多时候,音乐感染人的魅力,不在器,而在人。

若人本身拥有澎湃的激情,或者经历过生死、或者看多了世情百态,有了丰富的情感积累,那么在表演的时候,他的音乐就会附着力量。

童年就被父亲抛弃的小林,其实从那个时候起,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封闭了自己的情感闸门。为了回避伤害,他选择背对伤口。

但是入殓师这一职业,直接把他拉到了生离死别的前台,让他看到了爱,也化解了恨。 

有了情感和阅历积累的小林,在旷野中拉琴的时候,音乐的能量已浑然不同。就像很多人说,十年前听某首歌嘻嘻哈哈,十年后听哭得像个傻逼。

我看《入殓师》也一样。

标签: 入殓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