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导演请指教》这个综艺纯属偶然。刷视频号时候,看到了先导篇,讲述导演如何用镜头讲述不同的故事,吸引了我。加上有吴镇宇、蔡康永、韩雪等比较熟悉的面孔,确实也让我更加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
追了6期,每次看到导演,影评人,制片人,部分演员互相“指教”的场面都让我觉得很尴尬。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个场面。
唇枪舌战,火药味极浓的“争论”,不像是指教,更让人觉得像哗众取宠。
尤其很多影评人在用一些看起来很犀利的言辞来展现自己独特的观点,至于是否真的独特,作为一个业余的观众,也不好做评判。也有不少导演说前来接受指教,其中不乏辩解的味道。也许是出于节目效果,不得而知。
但也不是全部不可取。作为一名观众,记录下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点。
1、在这些激烈的指教中,也不乏有一些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提问。它们引发我对电影行业或者导演这个职业以外的一些思考,如:
新锐导演需要拿出新的东西,那么新是什么?
我们现在都在讲的创新,到底是什么?
谁才能叫做新锐导演?
导演需要拍出观众看得懂的电影,还是只要拍自己想拍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看电影才能拍吗?
我们能不能只看生活呢?
我们能不能有中国自己的电影类型呢?
什么是好的电影?(对于好电影的认知是一致的,只是商业和艺术上的认知不同?)
导演的门槛高吗?(“可以高也可以低,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导演”我是相对比较认同的)
短视频时代,电影的出口是什么?
2、蔡康永确实是一位高情商的选手。
他在面对一众影评人,包括演员李诚儒的发问时候,不是直接的反驳,而是先接过对方的话,承认对方提出的不足之处,这些意见在后续拍摄中会去思考和参考。当这些被接住后,对方反而只能选择就此罢休。
蔡康永在接住这些之后,也会去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或者拍摄的初衷,进行一些自我观点的表达。
此外,让我印象更加深刻的一个点是他在跟演员导戏的时候,会亲自一次次地跑到演员边上进行沟通。包括新人导演宁元元也是,每次演员拍完,都会直接跑过去给对方一个鼓励和肯定。
有时候,主动走下来也挺好的。
3、关于最后呈现的短片与原来剧本写的不一样,导演吴中天陈述剪辑背后故事的时候有提到原本有2个翻转,但最后都去除了,为的是避免观众关注点跑偏。
对于一个时间有限的展示,我们经常会有很多想法,希望尽可能多的去展现。但是,什么才是你最后想要留给对方的呢?
4、导演曾赠的10分钟短片电影《爱情》改编自《大话西游》,获得了全场最一致的肯定,她在10分钟内不仅完整地呈现,有质感还可以引发情感共鸣,背后是她扎实的专业基础。
关键是改编的不会让你感觉很突兀,觉得很自然。而且,人好像会被某种特质的人所吸引,曾赠会让我感觉很扎实,真诚,踏实。有一种不自觉的好感。
写在最后:
也有想过,如果是我站在那个位置,接受一群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指教,我的心态会如何?能否保持一个相对开放的心态去听取对方的指教?
无论作为导演,还是在其他岗位上,永远向前学习。时代在变,向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观点指教。